我教英語好幾年了,發現最近的年輕人聽力比我這個年代的英語學習者來得好,也比較敢開口說英語,這是一個好現象,因為現在的英語教學方式比較回歸到學習英語的真正目的-「溝通」。然我也發現他們聽力雖然好一些,但口說能力卻存在不少錯誤,而寫作能力更是慘不忍睹。因此我不禁開始思考,在以「溝通為目的」教授英語的同時,是不是也要花一些時間教授學生在講英文時,該自我 monitor可能所犯的錯誤,朝講「
正確的英語,讓交談者一聽就懂的英語,而不必一直猜對方的意思」的方向來前進呢?
最近在 RTI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網站,看到一則主持人訪問台灣政治大學英語系專任教授陳超明的影音資料,陳教授針對他多年觀察台灣英語教育制度的角度,提出許多看法與建言。 有興趣的朋友們,尤其是從事英語教學的朋友,可以看看這段影片(
http://summit.rti.org.tw/20100721-1.html),看看你們是否完全同意陳教授的觀點。
就我個人而言,我同意英語教學應該回歸「
以溝通為目的」的本質,學生們(尤其是成人學生們)也應該仔細想想自己學英語的目的為何? 是為了工作需要,需要每天使用? 或是最主要是在閱讀英文文獻,取得最新資訊呢? 唯有目的確定之後,方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達到自己所訂的目標。然我個人認為在教學的同時,應該將「文法」、「句型」的觀念融入教學活動,讓學生自然而然學會,並且正確地加以運用來表達他們的想法,以達成溝通的目的,而非如陳教授如提到的,先教 "street English",將來再 correct 學生的 mistakes,將這兩件事情分開。
你覺得呢? 在此也非常歡迎大家就學習英語的經驗或從事英語教學的經驗提出你的感想、看法及意見,互相交流! 如要發表你的感想及意見,請
按此進入發表!
英文,最重要的是看文獻、書籍。有正確的文法觀念才能懂別人的東西、才學的正確。如果只是想學會短暫的溝通、口語英文,當正式與別人深談,會發現自己只會簡單問候,剛才始可能讓別人覺得你英文好像很厲害、獲得一些讚賞的眼光,可是久了會讓人覺得你根本沒內容沒東西。學好正確英文、別人的文獻典籍、經典名作看的夠多,有足夠的input,自然有朝一日會有足夠的output,可以寫的一手好文章、甚至聽的懂一場專業的演講、快速的看完一篇學術文章,這時自然會有水到渠成的感覺(哈,不過我目前還在累積input階段)。我覺得什麼『學會口語』、『讓外國人教』、『直接跟外國人對話練習』,都是補習班的招生手法,個人淺見,認為那都是狗屁,跟外國人對話英文就會進步?我覺得充其量那只是在訓練你的勇氣,因為大家的潛在意識,就是白種人比較優越。補習班那些生活會話美語,個人認為適合想要短期旅行(僅需應付問路、看得懂招牌之類)、或是大腦尚在語言發展階段的六歲以下小孩適用-但我也擔心太早讓這些6歲以下小孩接受所謂會話式、街頭式英文的母語學習法,會讓他們對自已的母語學習產生錯亂(個人覺得會講中文、寫繁體字是一種甚為光榮、優越的事)-尤其是只會簡單句子結構的兩、三歲小孩。例如他們會叫"媽咪",那"媽咪這是英文還是中文?對小孩而言就是一種錯亂,他們不懂其實中文是沒有媽咪這種東西的。當然我舉的例子比較極端,不過都僅是個人看法,供大家參考。
回覆刪除說英語!我會,但是說出正確的英語,我想GARY老師已經糾正我兩年了,但是我還是錯誤百出,因為訂定後要我再修正真的困難重重,如果一開始教我就是用正確文法語發音我就不用20年後還要重新上課。希望教育者真的要好好考慮教學方式,不然真的很誤人子弟,如果要學這樣字事說得出口的英語,出國玩幾星期也能學到幹嘛發時間去學校學,我40歲才開是學正確有文法結構夠生活化的英語好像有點晚,但是還好我有在NFU外語受到GARY老師的點化,不然我這輩子好像都在說錯誤文法的英語。Sabrina
回覆刪除